赞皇县,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赞皇历史悠久,县境内有山名巑,县志载周穆王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
春秋曾属鲜虞国和晋国,战国时又先后属中山国和赵国,晋为常山国房子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至今有1400余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千年古县”。
赞皇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3位状元、12位宰相、45位进士,史称“文星聚秀之地”,有“唐相故里”之称。
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陈锡联、秦基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有“冀西十三县,赞皇是模范”的美誉。
电影《上甘岭》主人公张忠发的原型是根据赞皇籍的英雄连长张计发主要事迹编拍的;电影《横空出世》主人公冯石的原型是赞皇籍老将军,核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蕴钰同志;电影《集结号》主人公谷子地的原型源于赞皇北竹村的退伍战士常孟兰。
赞皇县山清水秀,风光秀美,境内拥有嶂石岩、棋盘山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还有规划发展的石柱山、窦家寨、大枣园区、秦家庄中台山景区、平泉湖、天台湖、锁云湖、五马山等14个景区景点。
赞皇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坛山石刻、治平寺石塔、万坡顶遗址、李氏墓群、秦基伟故居等。
赞皇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最著名的当属以下十景:
01 / 万坡顶遗址
万坡顶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城西侧高地上,当地人俗称“万坡顶”。
该遗址平面近似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5米,面积约61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情况复杂,厚约3米,未经正式发掘。遗址地势高度由北偏东部向三面递减,东部破坏较为严重,有一条宽6米的道路穿过遗址,其他部分保存良好。
近年来,遗址内曾出土石斧3件,穿孔石刀2件,石镞2件,石镰1件,残石刀片8件,出土陶器多为泥质灰陶,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曲折纹、方格纹等。
经专家认定,该遗址为—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 檀山石刻
檀山刻石亦称“吉日癸巳”刻石,相传是周穆王姬满所书,为中华第一帝王刻石。后人翻刻石今藏赞皇县嶂石岩景区槐泉寺内。
檀山刻石,历代所推崇,李斯,卫夫人(书法家)等名家模仿、诗诵、拓片。欧阳修《集古录》有录,赵明诚存疑,《常山贞石志》有载。刻石从诞生起,在荒山僻壤间,栉风沐雨,无人识得真面目,平安无事地静待了千年。
到宋代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九月,赵州郡守 王君发现坛山上刻有古文,便派人上山摹拓。人们这才见识了,刻石竟然笔力遒劲,有剑拔弩张之状,自此拓本开始流传。一时间,文人墨客、高官显贵,纷纷慕名而来,县令刘庄苦于应酬,索性派数名石工把刻有文字的山石凿取下来,嵌在县署大厅的墙壁上。当时人们见了真迹,惊异不已,每日来参观者云集。此后,拓本流传更多,著录家称之为“周穆王坛山刻石”。
03 / 治平寺石塔
治平寺石塔,又名嘉应寺石塔,坐落在赞皇县城东南嘉应寺村北的济水之滨。
治平寺始建于隋代,兴盛于唐宋。据《赞皇县志》载,在明成化年间,这座寺院尚”殿宇成群”,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期间,毁于战火之中,现仅存石塔(经憧)和部分附属文物。
治平寺石塔平面呈八角形,均为青石雕砌,高约12.5米。塔身分四层,各层均出檐。每节塔身及塔檐分别用一整块大石雕琢而成。各面并浮雕有佛教故事,各层翼角微微翘起,并饰以蹲兽,造型显的轻盈而庄重。
据该寺现存明碑记载:“古刹启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院心起大浮图一座”。该石塔也有唐天宝十二年的题刻。治平寺石塔雕工精细,又有明确建造年代,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 凤凰古桥
赞皇县尹庄村有一座建于隋朝的单拱小石桥,奇妙的是北面的桥拱上生长着一棵粗大的千年古柏;南面桥拱上也生长着一棵小柏树;被人称为子母柏。它们都扎根在石桥上。古柏生长旺盛,石桥丝毫未见损伤,古柏如何吸收养分,成了千古之谜。
该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因桥面中间微凸,两端伸展,好似一只昂首展翅、凌空翱翔的凤凰,故名凤凰桥。据测算,大古柏树龄在1400年以上,目前市政府已作为一级古树挂牌保护。
据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在尹庄村,关于这座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隋朝年间,有一只母凤凰从南往北飞,要到北方看望正在修建长城的丈夫,飞至此处,被人手持弓箭射落,变成柏树,此桥因之得名凤凰桥。“你看这棵古柏面朝北方生长,就是在思念她的丈夫。后来南面的桥拱石头缝儿里也长出一棵小柏树,人们都说是这棵大柏树生的孩子。我小时候,就见这棵小树在那儿长着,不知道树龄有多大了。”
“经测量,这棵千年古柏高11.6米、基径1.02米,树冠覆盖的面积约80平方米。”林业专家说,“这么大一棵树长在如此小的石拱桥上,石桥竟然丝毫未见损伤和变形的迹象。这棵古柏历经千年的大风、雷电而岿然不动,与石桥神秘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真乃一大奇观。
然而更加奇怪的是,在上世纪初,桥南面竟然又生长出一棵小柏树。在贫瘠的石桥上,古柏如何吸收养分,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成了千古之谜。”
05 / 平泉书院
平泉庄遗址。平泉庄位于赞皇县城西北许亭乡北水峪村西150米处,为晚唐名相李德裕的书院,称平泉书院(或李德裕书院),废后建为玉泉寺,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今遗址存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赞皇县水峪村重修玉泉寺记碑一通,碑文记:“鸣呼,一平泉也,曾为书屋,今为说法场。”
《赞皇县志》艺文志中安偲(清进士)有《“平泉庄怀古》一诗:水峪村畔草芊芊,迢递层阴索碧烟,为问唐贤丞相里,茂林深处有平泉。”
文革前,赞皇中学(从石臼山迁来,原名复初书院)院内有文昌阁、藏书楼,松柏掩翠,古朴典雅;院东边有月亮门相隔,院内有两块太湖石,名曰“醒酒石”,九窍通透,玲珑秀美,上面刻有古诗一首:“不解醒酒,故走平泉,他山资之,可得永年”,相传此石从李德裕所建平泉书院搬来。
06 / 石臼山
石臼山公园位于赞皇县城东南隅,因其中部突兀秀丽的石白山而得名。石臼山主峰有一天然凹臼,山阳原有学宫,育出了大批安邦治世之才,唐代名相李德裕曾就读于此,因此石臼山又称校坡山,在赞皇享有名山盛誉。
石白山主峰海拔172米,相对高度40余米,山上灌木林立,山顶岩石峥嵘。山脊自北至南构筑了 “聚秀 ”、“揽胜”、“翠微”三亭,矗立着唐代名相李德裕巨石雕像,峰麓镌刻了“校坡夕照”、“塾相之地”、“石臼朝晖”、“聚秀”等巨幅摩崖石刻。
石臼山公园是赞皇县城第一个集文化、生态、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2012年初开始大规模建设,2012年初始建,2013年经过合力攻坚,10月1日建成,对社会开放,总占地13.5公顷,绿地面积10.8公顷。
公园总体布局为“一轴一环四场一山”。“一轴”为中心中轴道路,直登山顶;“一环”为一条环路连通“四场”;“四场”为公园内设的喷泉广场、林荫广场、文化主题广场和全民健身广场;“一山”为公园中心的石臼山。
公园配建山体道路、山体景观台、公厕、垃圾转运站、管理房、公园路灯、景灯、草坪灯等配套设施。公园共栽植油松、国槐、雪松、桧柏、法桐、火炬等大型树木5000多棵,培植麦冬、草皮5万平米。栽植连翘、迎春花、冬青等小型绿化苗木50万棵。
2017年赞皇县从县域实际出发,依托石臼山公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地的乡贤文化、当代的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作为基地主题,为广大群众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教材,让来到公园进行休闲的居民随时随地看得见、摸得着,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将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2018年该公园晋级河北省四星级公园。石臼山公园是赞皇县灵秀宝地,游览胜景,健身佳选,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
07 / 嶂石岩
嶂石岩景区位于河北省赞皇县境内,距省会石家庄86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嶂石岩地貌命名地。
景区规划面积107.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797.4米。嶂石岩自然景观主要为“丹崖、碧岭、奇峰、幽谷”,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它雄浑壮阔、丹立翠横、三层叠起的赤壁红崖,南北长数十里,有“百里赤壁,万丈红崚”之称。景区内弧长310米、高103米,弧度250度的“天然回音壁”载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全》。
嶂石岩景区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98%,植物计98科654种,是华北地区保护最好、品种最全的“天然植物园”,被誉为“燕赵自然宝库”。
景区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最热月平均气温22.1℃,暑天至此,既无暑燥之烦,又无蚊叮之苦,为消夏避暑天然胜地,有“北方凉岛、天然氧吧”之美誉。嶂石岩风景名胜区以嶂石岩地貌景观为主要特色,兼有森林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观光游览、休闲避暑、科考科普的旅游胜地。
08 / 棋盘山
棋盘山是以生态森林景观为主的山岳景区,位于赞皇县城西段里沟,属太行山中段东麓,总面积,主景区20平方公里。这里距赞皇县城27公里,距省会石家庄市区77公里,西南距嶂石岩景区25公里。景区因主沟段里沟沟掌有棋盘山突兀拔地故名。最高峰卧驼峰,是一组山峰,其主峰为四相公寨,海拔1342.3米。
棋盘山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气候宜人,最热月平均气温22.3℃,是4A级国家旅游景区,实为消夏避暑之胜地。
棋盘山十里杏花沟由于上下海拔高度差别较大及特殊的地理气候等原因,所以呈现“一沟二令”之现象,沟下半的杏花开得败了,但沟上半部的杏花还没绽开红红的花蕾。游人漫步其间,转一个山弯,就可能如同从一个季节走向了另一个季节,让人充分体验“人间四月芳芬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意境。
09 / 石柱山
石柱山又称天台山,距县城16千米,主峰海拔599米,为县南境最高山峰,历来为官山。其因如刀削斧劈、高耸入云的擎天石柱而得名。
景区面积近30平方千米,规划有石柱山、克朗寨、天台湖、凤凰桥等分景区。石柱山主要景观为翠柏、奇峰、丹崖、古寺,古代早有“房子(赞皇古称)多胜景,最佳数天台”之赞誉。数百亩柏林长在山腰,青苍葳茂,郁郁葱葱。其山顶豁然平坦,恰似天台,故又称天台山。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度左右,植被茂盛,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石柱山早年就是佛教胜地,明万历年间,仁常大师开山建庵,建成有名的“天台八庵”,香火极为旺盛。山上有明代建的数里长的克郎寨遗址,还有传说中的窦建德储粮之寨。
石柱山为太行余脉,属“嶂石岩地貌”,其丹崖和翠柏相映成趣,组成天柱美景。石柱主峰插云矗天,岭侧莽荡绵延,崖壁陡峭,山石壮美,洞深幽静。正面仰视石柱主峰如一尊端坐莲台的观世音菩萨。于之相对山峰如童子叩拜,好一幅童子拜观音的美景展现在游人的面前。石柱山柏林茂密碧顷一波,黄腊叶经霜红似火,老木新枝一片盎然。
10 / 五马山
五马山风景区在赞皇县城东5公里。南隔济水与瓦龙山相望,北跨槐河和万花山对峙,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赞皇县东部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340米。登上山巅,西望巍峨的太行群峰,东眺辽阔的华北平原。她是距赞皇县城最近的一处风景名胜区。
五马山为赞皇历史名山。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和州防御使马扩拥戴宋徽宗子信王榛,在此筑寨抗金,两河响应。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大名总管彭义斌与史天泽率领的蒙古军大战于此,并以身殉节。山上因有五马石而得名。五马山属太行余脉,主体为沉积石英砂岩;东侧堆粟山、张良山等为石灰岩。植被主要有荆、山皂角、白羊草。
五马山上旧时建筑很多,均在山之东铡,有南顶、北顶、玉皇顶等,其中以浚泽公庙最为著名,这些建筑大多废于三四十年代,山北岩上有观音石堂,宋元丰八年(1085年)建。白马泉位于赞皇五马山的云凌寺,泉水很清很浅,白马泉不是汩汩外涌的泉水,而是用浅红色的硅砂石砌成的两口井泉,所以人们又称她为"对子井"。
五马山历来庙会香火繁盛,那些信男信女们把该山做为苍岩山的下院。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和十月十五至二十日,附近乡民及元氏、高邑、赵县、柏乡等地香客络绎前来进香,加上观光游客,常达数万人。五马山最为著名的为五匹石雕骏马,在石马左侧有两个马童,雕刻技艺高超面部表情生动。